您的位置:首页 / 我们的服务 / 勘察测绘 / 基坑监测

沉降观测

检测类型:桥梁、隧道、土建、工程地下管道、罐体、电线杆塔、建筑沉降观测、

沉降观测包括:工程沉降、建筑物沉降、桥梁沉降、地铁隧道沉降、土建沉降、地下管道沉降、罐体沉降、电线杆塔沉降等项目

150 2113 7245

沉降观测是评估建筑物、构筑物及地基稳定性的关键技术手段,通过系统化监测可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保障工程安全。以下从技术体系、实施要点、设备应用及工程案例四方面展开分析:

一、沉降观测的核心技术体系

  1. 监测方法分类

    • 几何水准测量:使用高精度水准仪(DS1级以上)与铟钢尺,通过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测量高差变化,精度可达±0.3mm/km,适用于长期周期性监测。

    • GNSS连续监测:基于GPS/北斗系统实现毫米级实时定位,适用于大范围、动态沉降监测,如地铁隧道施工期地表沉降。

    • 静力水准监测:通过连通管液位差计算相对沉降,精度±0.1mm,适用于桥梁、大坝等线性工程。

    • InSAR遥感监测: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地表形变,单景影像精度±1~5mm,适用于区域性地面沉降普查。

  2. 技术组合策略

    • 软土地基:采用静力水准+分层沉降仪组合,监测不同深度土层压缩变形。

    • 地铁隧道:自动化全站仪+收敛计同步监测纵向沉降与横向收敛。

    • 历史建筑:微变形雷达(IBIS-S)结合精密水准,避免接触式监测对结构的干扰。

二、实施要点与规范要求

  1. 监测点布设规范

    • 位置选择:优先布设于建筑物四角、沉降缝两侧、荷载突变部位,相邻点间距15~30m。

    • 埋设要求:墙体观测点采用直径≥12mm钢筋,埋深≥12cm,外端90°弯钩并离墙,便于置尺测量。

    • 基准点设置:基准点数量≥3个,埋设于稳定区域,每月校核1次。

  2. 观测周期与精度控制

    • 施工期:基础施工阶段每日1次,主体施工阶段每周2次。

    • 运营期:竣工后1年内每月1次,1年后每季度1次;沉降速率连续3个月>2mm/月时加密监测。

    • 精度要求:高层建筑采用二等水准测量,闭合差≤±1.0√n mm(n为测站数)。

  3. 数据处理与分析

    • 时间序列分析:采用指数平滑法、灰色模型(GM(1,1))预测最终沉降量。

    • 空间分布分析:利用克里金插值法生成沉降等值线图,识别沉降槽范围。

    • 预警阈值设定:累计沉降量≤H/500(H为建筑高度),差异沉降≤L/1000(L为相邻柱距)。

三、检测设备与智能化应用

  1. 自动化监测设备

    • 静力水准仪:光纤式系统可实现200个监测点同步实时监测,精度±0.1mm。

    • 机器人全站仪:结合伺服电机与自动目标识别,单日采集数据量超10万组,适用于大范围监测。

    • 分布式光纤传感:沿测线连续监测应变与温度,空间分辨率达0.5m,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。

  2. 智能监测平台

    • 数据融合技术:整合GNSS、InSAR、水准等多源数据,通过卡尔曼滤波消除系统误差。

    • AI预警模型:基于LSTM神经网络预测沉降发展趋势,提前72小时预警。

    • 数字孪生应用:构建BIM+GIS三维模型,实时可视化沉降分布与荷载关系。

四、工程实践与典型案例

  1. 超高层建筑沉降控制

    • 上海中心大厦(632m):布设320个监测点,采用静力水准+GNSS+自动化全站仪组合,核心筒最大沉降量85mm,差异沉降率1/1200。

    • 技术突破:开发“沉降-应力-温度”多场耦合分析系统,优化桩基承载力分配。

  2. 地铁隧道穿越既有线保护

    • 北京地铁19号线穿越2号线工程:既有线区间隧道拱顶沉降控制值仅3mm,采用InSAR普查+微变形雷达(5分钟/次扫描)+光纤光栅传感器,实测拱顶沉降量1.8mm。

  3. 采空区地面塌陷预警

    • 山西某煤矿采空区治理:InSAR月尺度监测覆盖50km²,GNSS+钻孔倾斜仪加密监测密度1个/km²,提前3个月发现沉降速率突增至15mm/月,成功疏散居民并实施注浆加固。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裂缝监测

返回

相关服务